浒墅关,是京杭大运河苏州高新区段南向第一站,大运河穿越古镇而过,将浒墅关分为东西两条街衢,西为上塘,东为下塘。
浒墅关素有“吴中要冲地,江南活码头”之美誉,人文厚重,曾被洪学智将军誉为“江南百家古镇,浒墅关第一镇”。著名社会学家、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题写的“浒墅关”三字至今仍镌刻在牌坊上,矗立在大白荡公园边,熠熠生辉。
浒墅关始建于秦朝。宋元时期逐渐繁荣,舟楫往来,商贾云集,成为长洲(今苏州)县的一个重镇。
明朝宣德四年(1429),为疏通钞法、扩大财税来源,朝廷令南京至北京沿河漷县、临清、济宁、徐州、淮安、扬州、上新河客商辏集处设立钞关,派遣御史及户部官员任职钞关,征收船料钞。其时浒墅虽然不在南京至北京沿运河之内,尚未设立钞关衙署,但由于原来有一个叫作抽分竹木场的机构在征收课税,实际上也在行使钞关职能。
到了明景泰元年(1450),浒墅关运河日益繁华,河运繁忙,户部尚书金濂向朝廷建言,仍在浒墅关设立钞关,正式设置榷关官署衙门,并由朝廷委派差官主事浒墅榷关事务。也就是从这年起,浒墅关和北京的崇文门、天津的河西务、山东的临清、江苏的淮安和扬州、杭州的北新关成为了运河上的七大钞关。所以浒墅后面就有了一个关字。浒墅关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。
钞关的地址在原浒墅关中心小学南,张家桥以北,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旧址一带。当时建的官署衙门十分庄严,面向运河,中轴线自东向西共有7进建筑。依次为:牌坊、正门、仪门、正堂、冰玉堂、燕思堂、聿修堂。
进入清代,江南经济繁荣发展,运河浒墅关出现了“商贾骈凑,帆舶攒萃,比屋连甍,街衢阗噎,集贿云屯,阛阓鳞次”的空前繁忙景象。
康熙版《浒墅关志》载:“通计天下户、工两部,关桥一十有七,浒关居首,额最重,非他关可比。”浒墅钞关衿领闽浙,控引江淮,在所有运河钞关中居首要地位。上交的税额也最重,非其他钞关相比。
从明到清,浒墅关年税收量呈阶梯级上升。
据道光版《浒墅关志》载:明天启五年税额为87500两;崇祯三年税额为113750两;崇祯七年为130812.5两;清顺治十三年为149000.75两;康熙二十五年为168709两;乾隆间猛增到50多万两;嘉庆四年起稍减,至嘉庆九年钦定为441151.388两。
浒墅关由于收税数额巨大,为朝廷重要经济命脉,所以榷关主事一职每年多要更换接代。据史料记载,从建关的1450年到有记载的1826年,短短的376年,共任命关官359名,平均任期只有一年多几天,更换之频繁,实所罕见。
浒墅钞关管辖的范围纵横辽阔,可简单归纳为“三司、二十港、沿海四港”。
三司,即三处巡检司。即望亭巡检司,吴塔巡检司,木渎巡检司。
二十港,指的是二十个港口。依次为:放生池港、蠡口大港、木渎大港、竹青塘桥港、龙华桥港、胡匠桥港、张家桥港、新塘桥港、黄埭大港、新桥港、射渎桥港、枫桥镇港、板桥港、凤凰桥港、柏渎大港、转水河港、小渲大港、大渲大港、下埠港、乌溪港。
沿海四港,分别是吴淞港,刘河港,白茆港,福山港。
这三司二十港和沿海四港的记述引自于道光版《浒墅关志》,从中我们可以看到,明清时期,浒墅钞关管辖范围非常广阔,基本涵盖了苏南地区江湖河海水道港口的船货流通区域,从而凸显出浒墅钞关的重要地位。
乾隆年间,浒墅关寓居着一位任苏州府司马的官员,名叫林良铨,他还有一个号叫睡庐,原籍广东平远县,是一位诗人,因父母之丧而侨寓浒墅。林良铨在浒墅关入乡随俗,与当地文人诗酒唱和,把浒墅关地区的风物景观归纳为八景,取名“虎疁八咏”。
第一咏“文阁风帆”。
文阁说的是浒墅关镇南端,运河兴贤桥西南侧的文昌阁,东边紧挨着京杭大运河。
凭高舒望眼,落日满秋山。
百草荒原外,青松古寺间。
鸥轻押浪去,鸟倦逐云还。
此际皆欢笑,为君一破颜。
清人朱天成的《登文昌阁眺》一诗点出了文昌阁轩敞高爽,在此可极目远眺四方佳景的有利地势。
文昌阁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(1615),由当地士人张宏德、张宏谟、张宏祚三兄弟捐资巨万而成。时任榷关主事的张大猷,也慷慨捐出自己的俸禄一千缗助力建阁。
文昌阁选址于关南运河两侧,紧临董公堤,目的是为得风水之利,兴浒墅关文化高峰。现在文昌阁内,还保留着一块乾隆五十三年(1788)镌刻的《重修浒墅关文昌阁记》,上面有一句话点出了建文昌阁的用意:“盖江水自京口南下,直绕郡垣。斯关距郡二十余里,实为锁钥,用形家言,凿深筑高,俾文峰郁起。”
文昌阁四周挖600米长月牙河床,又用挖土堆起高达10米、方广10亩的山丘土台,台上建重檐庑殿,庑殿四周植古槐银杏、榆榉青松,月牙河内养鱼放生。这样的建筑格局真的是凿深筑高,可谓用心良苦。
文昌阁正殿祀文昌君像。文昌,属紫葳垣星,百姓唤之为“文曲星”,文曲星在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利禄,为道教承袭,旧时读书人崇祀最勤。元仁宗延佑三年(1316)始封文昌帝君。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,也是出于祈盼浒墅关人文盛昌的愿望。
文昌阁建成不久,就声名大振,成为全国著名道院——太微律院。明王穉登《夜过浒市》中写道:“东归夜指阖闾城,月出津亭听鼓声。”这鼓声就来自于文昌阁。鼓是道教音乐中的主要乐器,其声激越清扬,传递悠远。文昌阁的鼓声与龙华寺的钟声一南一北,同鸣于运河古道,为佛道天籁妙音,沁人心脾,听之可摈弃俗虑,怡情逸性。
文昌阁自建迄今四百余年,历经兴衰。
清咸丰十年(1860)五月,忠王李秀成击溃清军,江南大营统帅、钦差大臣和春溃逃至浒墅关文昌阁,在此自缢身亡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驻守浒墅关,见文昌阁居高临下,四周城河环绕,地势险要,可扼控运河。便在这里拆除附近的祠堂和节孝牌坊,建立营垒,屯储粮草。四周筑起围墙,墙高三米以上,厚度一米有余。北边沿河正门之内建月城,东南角上辟一门,下通水池,砖垒之东南和西北部分各有瞭望孔多处。
光绪三十二年(1906),光绪皇帝载湉题“天开文运”四字之额赐文昌阁。
1960年3月,文昌阁太平军营垒遗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最值得一提的是,民间传说,乾隆皇帝南巡至浒墅关,登阁赏景,见运河水道顺畅,南来北往之船只穿梭不息,桅杆林立,风吹帆鼓,一派水运兴旺的景象,不由龙性大悦,脱口赞曰:“文阁风帆”。一说为“昌阁风桅”。
第二咏“南河榆荫”。
太湖水经浒光运河东流到浒墅关镇西四河口处,分为两支水流,一支仍向东与运河交会,另一支折向南,经仪桥后再往东过张家桥流入运河。因这条河流位浒墅钞关关口之南,所以称为南河。
旧时南河两岸桑榆成林,绿荫重重,风光旖旎,榆树底下,是修船工匠修船的所在地,待修的船底翻转仰天向上,工匠修船敲打的木槌声抑扬有致,听了让人如入梦境。
第三咏“龙华晚钟”。
龙华寺在浒墅关镇下塘朱家弄,原名广福庵,宋宝庆年间(1225-1227)建。清康熙于1684年首次南巡,于十月二十六日抵浒墅关视察河工及江南赋粮,驻跸钞关之左龙华寺,寺僧超揆,精通翰墨,是文徵明的后裔,向康熙进献《梅花百咏》诗,获得赏赉。随后龙华寺获资重修,又得到康熙异母兄裕亲王福全亲笔书写的寺额赐挂,从此,广福庵改为龙华寺,宗风大振。
乾隆三十三年,寺僧恂如法师重修寺院,增建地藏宝殿,装塑佛像,以及栖客之庐。还建了一座为皇上祝寿演习礼仪的仰宸楼,以表对皇上驻跸龙华寺的敬仰。整修完毕,恂如法师请苏州状元彭启丰(1701-1784)写了重修记。刻碑传世。
依约寒山夜半声,龙华萧寺晚钟鸣。
粥鱼初静月初上,木叶渐疏风渐清。
响落诸天空万虑,敲残尘梦忆三生。
蒲团禅板前身事,认取灵光一点明。
清代诗人朱日望的一首《龙华晚钟》道出了龙华寺钟声的激越清亮及绝妙内涵。
龙华寺旧址在今蚕里南,尚有银杏树高耸挺拔,让人发思古之幽情。
在新造浒墅关文化古镇的规划中,龙华钟楼和仰宸楼都将重建,以供人们瞻仰参悟禅意。
第四咏“浮桥夜月”。
浮桥就是关桥,浒墅关志载“浮桥即关口巨舟也,关以桥为启闭”,是明代设在运河上的一处检查船只收取商税的关口。
由于钞关关卡白天开启,晚上闭关,所以一到晚上关口浮桥两侧就停满了等待明日开关启航的货船。清代浒墅关诗人凌寿祺的一首《浮桥》描述出了当时的情景:
人嚣嚣,舟招招,放关日日当空朝。
舳舻万里容万斛,风帆利达好贩鬻。
闸亭嶻嶪控当河,非常既察皆安过。
铁索一声篙一撩,关南去看开浮桥。
每到月夜,浮桥上空朗月高悬,清辉下洒,关口处南来北往的船只满载货物齐集于此,浮桥的倒影在月色中清晰可见。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“浮桥夜月”。
第五咏“渔庄夕照”。
渔庄在今浒墅关镇下塘浒新街俞家场,与运河十分相近,明清时为东、西渔庄。当时渔家秋日晚归,渔舟齐泊于渔庄的浜兜水港,夕阳斜照,网桅林立,稻熟秋风,绿荫掩映中的渔庄犹如世外桃源仙境,令人回味无穷。
渔庄的美好环境吸引了无数隐士定居于此。其中就有精通儒家学说的凌云升,凌云升的老宅子规模不小,有正本堂、贞木斋。凌云升的子孙凌封祝、凌屺望、凌奎都是秀才,凌奎还善作画,曾画有一幅《渔庄草堂图》长卷,著名学者钱大昕、唐仲冕等数十人为长卷吟诗题跋。唐仲冕的题诗“扁舟惯宿五湖滨,管领湖山有宿因。愿作南阳刘子骥,桃源深处问渔人”写出了对渔庄的神往。
第六咏“白荡菱歌”。
沿运河三里亭南行入佘桥右折往西三里,有一开阔水面,人称白荡。
白荡自古盛产白菱,“居人以种菱为业,白菱之名始此”,白荡菱为馄饨菱,壳薄肉白,入口甜嫩,在清代时享有盛名。清《浒墅关志》云:“此独贵,于浒墅名之曰白菱,处处种之,出佘桥者尤佳。”
清人凌寿祺《佘桥白菱》诗赞曰:
阳山山水活,泻入佘桥里。
养得菱棵肥,水清实累累。
佘桥河十里,不种菰与荷。
秋风河上起,一片采菱歌。
诗中的“佘桥”即今文昌阁往南堤岸上的“高射桥”,它点出了白荡的地理位置,全诗描述了昔日白荡产菱盛况,再现了采菱的动人场面。
采菱季节,白荡河一片翠绿,姑娘们坐着长二米、宽一米的浴盆,缓行于菱荡水波里,翻叶采菱,愉悦之情溢于言表,禁不住吟唱吴歌,歌声此起彼伏,整个白荡充溢着劳动者喜获丰收的情愫。此情景被旧时文人誉为“白荡菱歌”。
清代吴铠的一首“白荡菱歌”更是把白荡的旖旎风光描述得淋漓尽致:
荡开十里欲浮天,到处种菱不种莲。
花影重重堆雪白,歌喉串串贯珠圆。
渔家旧业田先熟,小女新腔曲未全。
一带佘桥风物好,秋来采采荡轻船。
第七咏“管山春眺”。
管山,现名观山,位运河浒墅关镇区以西。管山得名之由有两种说法,一是因人而名,相传秦代白鹤道人管霄霞曾隐居于此炼丹修道,故以姓氏冠名。二是以形名之,《浒墅关志》记载:“管山为阳山之门户,而众山之或起或伏若由此而收束者,然名之曰‘管’。”
观山地理形势独特奇异。特别是东南一角,怪石嶙峋,巉岩壁立,恰如雄狮伏地而呼,令人望而生威。《志》曰:(观山)“望如狻猊,人以岝崿为雌,獾为雄”。狻猊是狮子的别称,岝崿就是苏州城西的狮子山,据此可知,观山就是雄狮子。民间有狮子回头望虎丘之说,却不料狮子山的北部还有一只雄狮子观山也在东眺虎丘。这种双狮同望虎三足鼎立的局面确为吴中大地的奇观。
清代的观山有“林亭之点缀,重廊幽榭,极轩敞缭曲之”,“有泉、有桥、有峰、有坞、一丘一壑,皆得其胜”,是春游的绝佳去处。特别是从浒关仪桥头望西至观山一带,田野沃土尽荞麦青青,油菜金黄,黄绿相间,似彩毡平铺,色泽绚丽。轻风吹拂,细浪起伏,登高临远,心旷神怡,此景被时人誉为“管山春眺”。文人墨客多有题咏,
清代诗人邵源为我们留下了四首《春游管山杂兴》:
陌上蓝舆往复还,踏青士女斗风鬟。
疁溪好景惟三月,一路莺啼到管山。
迤俪行来来鹤峰,峰前怪石与乔松。
仙人化鹤留丹井,一片闲云洞口封。
石壁高高耸翠微,云岩塔影看依稀。
道人指点烟深处,半是山晖半夕晖。
路近何妨竟日游,柴门归去好风光。
中途随意沽村酒,剩有青钱在杖头。
观山的摩崖石刻也素负盛名,主要分布于东南崖壁,内容均与道家有关,为应景之作,主要有四处。“仙人洞”,明嘉靖壬寅夏中州苏胡书;“来鹤峰”,嘉靖壬寅夏五月沈弘彝书;“积翠峰”沈弘彝题;“管山胜境”,道光二十七年华亭张祥河书题。按年代计算,嘉靖壬寅为1542年,距今已480多年,道光二十七年为1847年,也有170多年,但石刻神采依旧,且字大如斗,笔力刚健,弥足珍贵,现列为苏州市文保单位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今日“管山春眺”又有了新的内容,顺观山向南沿山纵深至阳山白龙庙南,又新添了一条亮丽的景观带。在阳山环山公路的东侧,挖泥成池,垒土为堆,植以花木,置以湖石,布以亭廊,整个景观带长5000米、宽50米,一路曲折蜿蜒自然延伸,景观区域内池水清澈,花木扶疏,黄石巧叠,亭榭翼然,曲廊精致,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。游人移步赏景,仿佛进入一个硕大无比的园林胜地,无不啧啧称奇,陶醉其中。
第八咏“秦余积雪”。
阳山又称秦余杭山,海拔338.2米,屹立于运河西部,南北走向,绵延二十里,峰峦逶迤,青葱满目,是苏州境内第二高峰,明代尚书吴宽、文学家王穉登,还有藏书大家顾元庆都称阳山为“吴之镇”。
阳山山体较高,山上气温低于山下,冬天下雪后山上积雪很厚,雪停后,它的融化速度远低于山下。雪后初晴,阳光照射在山腰,就像毛泽东主席沁园春词里所说的“看红装素裹,分外妖娆”。往往山下雪已融化,而山顶依旧白雪皑皑,所以秦余积雪称为浒墅关地区的八景之一。
每至冬雪初霁、日出东方之际,看阳山积雪,别有一番情趣。
清代王士祯《浒墅舟中眺阳山积雪》诗云:
日出阳山外,参差见几峰。
依稀露烟霭,窈窕明云松。
勿忆梅花发,清溪深万重。
扁舟欲乘与,杳杳暮天钟。
山青雪白,松高梅洁,构成一幅秦余积雪的绝妙图画。使人赏心悦目,遐思无限。
浒墅关作为地处水网地区江南古镇,又是古今水陆交通要津。辖区河港纵横,桥梁密布,亭堤相连,充满水乡风情。
京杭运河穿镇而过,浒墅人家枕河而居。浒墅关的街市临河而设,形成“十里长街运河塘”,具有典型的“两街夹一河”的江南水乡特色。而连接上下塘交通的枢纽,就是运河上的桥了。
同是江南水乡,浒墅关的桥既有与人相同之处,又有与众不同的特色。周庄、同里等古镇的桥体量都较小,一般都为石梁桥,即使是拱桥,也是小拱桥。而浒墅关的一些桥是架在闻名天下的大运河上的,不但要考虑行人,还要考虑通过运输量大的漕运船队。明清时期,载重三四千石漕粮的梁头大船经由浒墅关向西北出入长江。 因此,浒墅关的主要古桥十分雄伟高大。
浒墅关横跨大运河的桥从北至南最有名的依次为北津桥、南津桥、兴贤桥。
北津桥是大运河从无锡进苏州的第一座古桥。此桥建于南宋庆元三年(1197),原名普思桥,为僧妙寿所建,后被毁。浒墅关“自景泰间朝廷置榷司于此,舟楫停集,居民益繁。贸易往来以限于官河,皆称不便。”弘治九年(1596)户部主事刘焕在浒墅关当政,将普思桥重建。当年五月动工兴建,十二月建成。桥竣工之日,著名吴中文豪状元吴宽专门撰写了《普思桥记》。
南津桥,又名南新桥、中津桥,明成化十六年(1480)建,清康熙五十八年(1719)重修。1969年和1992年两次重建,跨度达到75米,宽度9米。2014年,南津桥再次改建,位置较原来往南一乐30米,桥型为矮塔斜拉桥。全场590米,桥宽30米。
兴贤桥地处浒墅关关卡南,明万历三十一年(1603)主事施重光倡建,本镇人张宏德兄弟三人助建,“广可四轨,崇若干尺”。明“太平宰相”文学家申时行作的《兴贤桥记》讲述了建设兴贤桥的原因:“浒墅关襟江而带湖,太湖横浸三州,穿百渎而四溢,浒墅皆绾毂其道。然自关以南水散漫无统,风气旁泄,人文弗振,无乃是乎。询之形家,曰建桥便则以。”原来建设这座桥是为了镇住浒墅关“旁泄”的风水,振兴浒墅关的“人文”,因此,“命之曰兴贤”。
兴贤桥在崇祯十四年(1641)由监生朱涵虚捐款进行了一次修缮。到了康熙二十二年(1683)员外郎黄懋将兴贤桥拆除重建。134年后的嘉庆二十二年(1817)又进行了修建。
1937年8月,抗日战争时,兴贤桥曾遭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,中弹2颗,但这座古桥却巍然不动,仅仅是桥西的石阶被炸裂移位,成为古镇坚强不屈的象征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兴贤桥多次拓宽修建,现在最新的兴贤桥,为双向6车道桥面,桥宽40米,全长505.5米,成为古镇连接312国道、沪宁高速的主要枢纽。
从浒墅钞关南的崇福桥沿运河到枫桥,有一条长堤,堤长20里,叫董公堤,明嘉靖二十二年(1543),因原来的运河两岸年久失修,日益圮坏,榷关主事董子策“赀营筑堤”,使之成为“滨旅涉纤者”的“孔道”,大大方便了过往行人、纤夫、船家。昔日纤夫身体前倾奋力拉纤之形象,曾成为运河一景而被行人驻足凝目。
过了五十三年,即万历二十四年(1596),主事董汉儒重修此堤,加固堤基,填缺补凹,使堤岸更坚实耐用。为纪念这两位为民造福又恰好同姓的董氏关官,老百姓便称堤岸为董公堤。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闻此善举,立即提笔撰写了《浒墅关修堤记》。洋洋洒洒数百字,一篇珍贵的翰墨珍品就此留存于世。
一条董公堤,演绎了明代历史上三位董姓名人的德行善举,让后人在此流连忘返,缅怀不已。
清代凌寿祺作的《董公堤》诗给我们描述了当年堤岸车水马龙花映柳波的美丽景象:
虎疁南畔郡城西,遥亘晴空万丈霓。
同姓人俱传直隶,异时巧合在长堤。
六桥花柳穿明镜,七里楼台映碧溪。
何以河干资利涉,往来络绎度轮蹄。
董公堤上,有两处古凉亭,一为三里亭,一为十里亭。
三里亭是俗称,意思是从浒墅关榷关署往南至此全长恰好三里,所以当地乡民均称此名。它的正式名字为“于止亭”,亭建于乾隆年间,创建人叫陈玉林,建亭目的是“憩行道及迟舟”,即为方便行人小憩及晚舟在此停歇。后又作为渡口,以利隔河两岸行人借舟楫通行。同治六年(1867)由当地乡人聚资重建。
亭阔3.2米,进深3.25米,方形柱础,单檐歇山造,均为花岗石质,整个建筑朴实简洁,大方而又不失浑厚庄重。临河两柱镌阳文正楷楹联,联语为:
树爱棠甘人思召伯;
桥垂柳荫名继苏公。
两柱间枋额刻“于止亭”三字(后改额“三里亭”)。
联语及题额含义颇为意味深长。上联中的“棠甘”指梨树,“召伯”指“布德政之人”。下联之“苏公”指苏东坡。上下联大意是:树中最爱的是可产甜味可口之梨的梨树,人最思念的是布施德政的召伯,桥边垂下柳荫一片,筑堤的两位董姓关官可谓名接东坡。联语颂扬了为民谋福的地方官员。
“于止亭”,取孔子“于止,知其所止”,“为人君,止于仁;为人臣,止于敬;为人子,止于孝;为人父,止于慈;与国人交,止于信”之义命名。意思是说,为人处世,都要有准则,各行其道,适可而止,不可逾越犯规。
十里亭在射渎口董公堤关帝庙左,因其地距浒墅关十里而名,始建于明代。乾隆四十八年(1783)农历六月十四日风雨大作,致亭塌圮。乾隆五十一年,由当地绅士朱仑发、朱高浚、徐秉均、吴宗华等召集并告知浒墅关榷署总书王子灿、如金、子震等人,共出白银300余两重新修建。
十里亭座西向东,单檐歇山造型,花岗石质。亭阔3.5米,进深3.82米,四亭柱呈正方形,边长44厘米。亭中立《浒墅关修堤记》碑,底座呈圆首龟形,二龙蟠螭于碑左右两侧,自碑底至碑额,高达3米,堪为巨碑。碑文由苏州状元、官至吏部尚书、首辅的申时行撰写,江西巡抚杨成书毫,翰林院侍读学士韩世熊篆额。
十里亭从明代开始又作渡口使用的功能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,当时地处十里亭一带的村民往苏州虎丘都须在此摆渡。十里亭旁有射渎渡口,相传秦始皇在此向阳山主峰拉弓放箭,山被射出一缺口,就是有名的“箭阙”,射中之峰也随之而称“箭阙峰”。射渎渡口原有古桥一座,桥名为“射渎”,建于明万历九年(1581),桥南北向,桥下河流为运河支流,通阳山诸径。站立桥头,西望阳山正对箭阙峰。
苏州浒墅关是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,丰富的蚕桑资源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。这里曾有过系统的以蚕桑为核心的一条龙配套机构设施。有百年历史的蚕桑学校和浒墅关蚕种场,还有民国年间创办的江南丝厂。
苏州高新区运河地区地处太湖流域,气候温暖湿润,适桑宜蚕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促使这一带的农村中较早地形成了种桑养蚕的习俗,成为自古以来我国蚕桑丝绸的重要基地。
19世纪后期,苏州等地的蚕桑生产虽然仍在发展,但是广大蚕农养蚕还是袭用千百年的传统老方法。而当时的法国和日本已把近代自然科学运用到养蚕上来,所产的蚕茧、蚕丝已明显优于我国。这样,我国蚕业的改良就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了。而这种科学的改良亦最早始于浒墅关。
宣统元年(1909),江苏谘议局决议在吴县开办江苏省省立女子蚕业学堂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史量才在上海创办私立上海女子蚕桑学校。次年该校改为官办。民国元年(1912),该校迁到浒墅关,定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。学校宗旨是“除蚕病,制良种,精求饲育,兼讲植桑制丝,传授学生,推广民间”,开启了蚕桑科学教育与科学种养的历史。它是中国最早的女子蚕业职业学校,也是江苏地区唯一的蚕丝业学校和改进推广机关,“培养女性蚕业人才,促进蚕丝业改良,以增加社会富力”。
1918年,郑辟疆(1880-1969)应史量才邀请,接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。他提倡知行合一,学以致用。他长期从事蚕丝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,尤其对改良蚕种,组织蚕丝业合作社,推广养蚕、制丝新技术,有卓越成绩,后任苏州丝绸工学院首任院长。其夫人费达生(1903-2005),协助郑辟疆,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,长期深入农村,从事桑蚕丝绸科学技术的推广,后任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。郑辟疆夫妇为中国的蚕丝事业及其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1926年,郑辟疆与同事邵申培共同创办了大有蚕种场,成为民国时期影响全国蚕桑业的最大规模蚕种场,后来成为江苏省浒墅关蚕种场,是我国建场历史悠久、规模最大、设备最完善、组织技术力量雄厚并且与国内国外广为支援,担负着全省四分之一原种生产任务的国有单位。因浒墅关镇古名“虎疁”,蚕种场又开办在丙寅虎年,同时为了寓意让蚕丝工业如虎添翼,大有蚕种场将所生产的蚕种注册为“虎牌”商标。“虎牌”等蚕种,从浒墅关播向了世界各地。
江苏省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为吴地培育了大批蚕桑专业人才,同时学校又先后在吴县光福迁里、洞庭西山、善人桥、浒墅关旺米山及吴江震泽开弦弓、严墓、湖滨等地建立养蚕指导所,对吴地的蚕桑改良事业及其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,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费孝通说:浒墅关女蚕校不愧是中国蚕丝改革的发动机。
在浒墅关运河西岸崇福桥北侧,有两栋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留下来的民国建筑,那就是西陵堂和绿叶楼。
西陵堂占地面积567平方米,门厅朝东,东西走向,西有两层附房,外有扶手。西陵堂西南角起有围墙沿南河而建,东南角设有更楼一间,围墙内为一处园景,名莘园。
西陵堂建于民国36年,即1947年,是蚕校全体师生为表彰郑辟疆校长任职三十年自发捐建的。至今大门左侧墙下还有一块碑记,上面还清晰地留着民国三十六年捐建的字样。鉴于老校长为学校苦心孤诣,呕心沥血,同仁们建议用其号命名为“紫卿堂”,郑辟疆先生力辞,亲自命名为西陵堂,意为纪念蚕丝祖师西陵王母,故名西陵堂。在其自撰的《西陵堂记》中写道:”命名紫卿堂,予以不敢当此,爰题为西陵堂……实为四千年蚕政创举,值得吾人纪念,愿吾蚕业同志咸能继西陵遗教而光大之。”
作为蚕桑学校主建筑的西陵堂,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。1949年10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个月,吴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召开。
绿叶楼又名催青楼,位于西陵堂旁,为一处民国时期的砖木结构二层建筑。绿叶楼东西走向,坐北朝南,5开间,西侧有一间楼梯间,外侧有走廊,楼体西侧外接有花岗岩月台,有望柱。该楼与南侧西陵堂为同时代建筑,当时作为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校务楼使用,后作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办公楼。该楼结构包括窗户的百叶设计均保存完好,为一处重要的民国时期文化教育方面的建筑。
现在位于浒墅关大码头的蚕里,保留着多幢大有蚕种场留下的民国建筑。走在石板路上,素雅的民国建筑苍颜古朴,静静地讲述着曾经的光辉。
位于运河西岸义桥头17号的天远堂,是天远蚕种场的又一民国建筑。天远蚕种场的天远两字是宜兴邵氏的堂号,天远厅上悬挂的匾额”天远”二字为系苏东坡留给邵氏祖上的手迹,每字大约一平方尺,行楷书体,完好无损,字迹清晰。落款详细介绍了“天远堂”名称来历。